厉害了我的国:历史的趣味

来源:网络

状态:连载中

作者:小谷

主角:玄奘李世民

微信阅读


精彩内容阅读

中国古代最早的七夕乞巧方式,始于汉代,流于后世。据《西京杂记》记载,“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,人具习之。”南朝梁宗谋《荆楚岁时记》也说:“七月七日,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,或以金银愉石为针。”《舆地志》还说:“齐武帝起层城观,七月七日,宫人多登之穿针。世谓之穿针楼。”五代王仁裕也在《开元天宝遗事》中说:“七夕,宫中以锦结成楼殿,高百尺,上可以胜数十人,陈以瓜果酒炙,设坐具,以祀牛女二星,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,过者为得巧之侯。动清商之曲,宴乐达旦。土民之家皆效之。”元陶宗仪《元氏掖庭录》说:“九引台,七夕乞巧之所。至夕,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,先完者为得巧,迟完者谓之输巧,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。”

古代七夕活动除了穿针乞巧,还有一种喜蛛应巧的方式,这种乞巧方式起源于南北朝时期。据南朝梁宗懔《荆楚岁时记》记载,“是夕,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。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。”五代王仁裕《开元天宝遗事》一书中说,“七月七日,各捉蜘蛛于小盒中,至晓开;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。密者言巧多,稀者言巧少。民间亦效之。”宋朝孟元老的《东京梦华录》说,七月七夕“以小蜘蛛安合子内,次日看之,若网圆正谓之得巧。”同时代的周密在《乾淳岁时记》中说;“以小蜘蛛贮合内,以候结网之疏密为得巧之多久。”明代田汝成《熙朝乐事》也说,七夕“以小盒盛蜘蛛,次早观其结网疏密以为得巧多寡。”由此可见,历代验巧之法不同,南北朝视蛛网之有无、唐视蛛网之稀密,宋视蛛网之圆正,而后世多遵唐俗。

七夕投针验巧也是古代一种活动方式,它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,源于穿针,又不同于穿针,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。据明刘侗、于奕正的《帝京景物略》记载“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。妇女曝盎水日中,顷之,水膜生面,绣针投之则浮,看水底针影。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,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,谓乞得巧;其影粗如锤、细如丝、直如轴蜡,此拙征矣。”《直隶志书》也说,良乡县,即今日北京西南“七月七日,妇女乞巧,投针于水,借日影以验工拙,至夜仍乞巧于织女。”清代于敏中的《日下旧闻考》引《宛署杂记》说,“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,各自投小针浮之水面,徐视水底日影。或散如花,动如云,细如线,粗租如锥,因以卜女之巧。”(本文来源:历史春秋网www.lishichunqiu.com)

在古代七夕风俗史料中,记载的还有诸如男人们“拜魁星”、女子们“拜织女”以及“种生求子”、“晒书晒衣”等活动,但很少看的到有七夕之时少男少女幽会、情人们定情等有关情人的记载,最多会在名人的诗词中出现七夕之时两地相思之类的诗文词句,这大约是因为感慨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缘故。如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《七夕》……

您的位置 : 小说> 小说库> 厉害了我的国:历史的趣味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