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小说> 书库> 翰林府轶闻

翰林府轶闻

来源:网络

状态:已完结

作者:桃源山人

主角:

微信阅读


精彩内容阅读

洪姓三家分割了小巷的大部分空间,三座深院大宅构成了古井巷的主体,比肩高筑的院墙蜿蜒几百米,形成两条高高的壁障,夹峙着巷道,人行其下,颇感肃穆阴森。平日里,小巷中行人稀少,各家府邸大门一关,自成一统,老死不相往来。即使是大白天,小巷中也很少闲杂人,静悄悄的。到晚上更是深沉幽暗,寂静?人,静谧幽深的小巷摒绝了闹市的喧嚣,也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。

最为深幽廓大的宅院要数城防洪家,它毗邻江氏公寓,与其余两座洪家宅院隔路相峙,占据了古井巷的半壁江山。

城防洪家是当地的名门望族,到清朝末年,还拥有药铺、药栈、炮制坊、西南庄站一条龙的中药产业,近郊还有近三百亩良田的农庄。

光绪二十一年,城防洪家的主人洪尘庵高中进士,且被光绪皇帝钦点翰林,从此,人们把城防洪家尊称为翰林府。

翰林府并没有宽阔显赫的大门,它承袭了江南民居内敛不张扬的风格,精巧的翘角飞檐的石雕门楣下,铁皮包裹的黑漆双开门,稳实厚重,三级台阶一对门当,朴实简洁。进大门就是门房,穿过门房,里面别是一番气象,整个翰林府具有清末民初的建筑遗风,是典型的中西结合设计,既有西洋建筑风味,又不失中国传统庭院意韵。府邸以一幢西洋式楼宇为中心,分为三大部分,前庭、后院、西花苑。出门房就是前庭,一条青砖甬道直通楼宇,甬道两旁是花圃,两棵大梨树分峙楼前的圆形花坛中,像两把巨伞,又像两位卫士,静立于楼前。沿着前庭内侧院墙,有一条曲尺形的抄手游廊,逶迤连通西花苑的拱门。前庭简洁实用,用两棵大梨树做迎宾树,自然清新,又不失威风,可以想象,一夜春风,梨花争相怒放,树冠缀满了白色花朵,空气中弥漫着清香。微风徐来,花瓣飘舞,满地铺银。绿叶发芽伸展后,拱托着青色的小果,满树的绿意,满院的生机,漫步甬道之上,徘徊游廊之中,神清气爽,妙不可言。

西式楼宇只有两层,但很是巍峨高耸,当年在小镇上,独占鳌头,尽显风光。洪府为彰显皇恩和荣耀,洋楼落成时,便命名为“翰林楼”。

翰林楼仅基座就有两米多高,据说违反了清朝民居的规制,清朝规定,民居基座的高度不能超过三尺。

也许时序末代,清庭自顾不暇,还计较什么祖制。不过洪府筑高基脚,绝不是要与朝廷叫板,而是防范每年春夏的清水江洪水泛滥。半个世纪前,清水江没有堤防,一到汛期,洪水满城跑,水大的时候要没过成人的腰部,因此洪府在兴修翰林楼的时候,把基础垒得高高的,以避洪水之患。事实证明,当时的设计是对的,有几年,特大洪水灌进城区,翰林楼高居水上,安然无恙。翰林楼没有飞檐翘角,没有雕梁画栋,也没有油漆粉彩,朴实自然,但结实牢固。墙体一律为清水眠砖到顶,细浆灰泥勾缝,楼宇正面,连拱廊柱,架构成上下走廊,再配上罗马式窗户,洋气十足,在旧时的民房中犹如鹤立鸡群,令镇上居民不胜惊羡,至今还习惯叫它“洋房子”。步过甬道拾级而上,进入客厅,里面却纯然中式风格,上席照壁中央,是一幅观音画像,两侧是木刻楹联:“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 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”,据说是李鸿章的家训联语,安徽巡抚的墨宝。一架红生漆条案上,摆着香炉、烛台,条案下是雕龙八仙桌配两把太师椅。客厅左右,各有茶几配太师椅,全是红漆楠木家什,埕光发亮。地面铺的是的磨砂青砖,四周墙壁嵌的是寸厚本色杉木板,给人一种严实厚重感。客厅后堂是楼梯间,通向二楼,上下两层都是四房夹一厅,房间都很大,大开窗户,明亮通风。

您的位置 : 小说> 小说库> 翰林府轶闻
返回顶部